N年前(光是N年前的用法就散發了濃濃的時代感...)
能在網路看到圖文並茂的使用心得,是一件讓人覺得非常可貴的事情~

但隨著科技的發達與普及(又是一種老派用語)
現在只要上網隨便搜尋一下,就能找到圖文並茂的文章、影片來參考,
可真是個超幸福的時代啊!

只是~
對不少人來說,雖然現在的資訊超豐富又易取得,
看網路心得買東西的踩雷率似乎還是非常地高

以....我自己最擅長的美妝心得領域來說,
最常見的,不外乎是因為「照片」看起來相當美好。

所以~
本回《部落格裡沒告訴你的事情》將分享幾個看這些美好的美妝分享照的小重點
希望能幫助大家降低買東西的失望率




Point 1》注意是否過度曝光
從範例可看到,右邊將照片曝光值拉高、調得亮一點以後,
臉上的淚溝、黑眼圈、小凹凸...等瑕疵都大幅地被修飾了;
完全不用靠遮瑕膏、補土產品,
也能讓肌膚看起來顏色均勻又光滑,打造令人稱羨的美肌。
(現在更方便的是相機或是APP的美肌功能)

但這.....完全不是上妝技巧或是底妝的功勞。
因此.....當你看到這樣的分享而對產品生火,
當然失望率也會提高不少囉~

所以在看底妝分享時,
我特別喜歡看那種可以看出肌膚紋理的照片/影片,參考性會比較高



而照片/影片是否「過曝」或使用美肌模式也許有的人看不出來;
簡單來說,如果膚況看起來不可思議地亮、
膚質有如橡皮般光滑或是照片/影片亮到看不清楚輪廓、肌膚紋理,
都有過曝或經美肌模式處理過的「可能」。
(我有看過本尊皮膚也是超好的經驗,所以....這裡不用太絕對的口吻。
也有另外的可能是,你的電腦/手機調太亮....等其它因素~)

但我也得老實說,有時照片調亮一點、使用美肌模式,
的確能讓照片看起來更賞心悅目,我平常隨拍的照片也會後製一下。

所以~
理性一點看待分享,親自靠櫃試過產品後再下手更是重要。
(開架底妝就有點困難,這就要靠經驗累積了~)



Point 2》注意是否微笑、使用打底產品
接著來寫寫,如何看最近很熱門的唇部彩妝分享照。

我自己買唇彩時,很在意產品的:
嘟唇感、光澤感、立體感、顏色是否均勻、修飾唇紋...等效果。

所以若分享的照片,嘴巴不是「放鬆」狀態而是「微笑」拍攝;
或是文字中有提到「使用護唇產品打底」,
那這些照片對我來說........只能當色卡看。

因為「微笑」拍攝無法看出
這款唇彩修飾唇紋、嘟唇感、光澤感、立體感、顏色是否均勻的效果。

「先用護唇產品打底」再上色
則是會影響唇彩本身修飾唇紋的效果、均勻度、呈現的妝感與滋潤感的評估。

如果你跟我一樣挑唇彩很在意這幾個重點,
那別忘了看照片時多注意這幾個小細節喔!



Point 3》注意是否使用眼部打底產品
而眼妝的部分呢,先來說眼影!
眼影的重點很簡單,就是注意分享者是否有另外使用打底產品」。
(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提,所以這點,有時需要特別詢問對方才能知道)

有經驗的人都知道,搭配好的打底產品,
不僅能加強眼影「顯色度、持色度、抗暈染、抗積線」的能力,
有時還會改變眼影的質感與妝感。


所以分享的人若不是使用眼影本身內附的打底格(產品),
那~妝感與效果就需要再評估囉~



Point 4》注意視線、拍攝的角度與是否有素睫照
眼影寫完,接著是最近討論度稍微高一點的睫毛膏。

看睫毛膏的分享也很簡單!

在意睫毛膏捲翹、濃密、纖長度的人,
請注意照片裡「眼神看的方向、
拍攝的角度以及是否有素睫照」。

視線往上看,又再搭配正面仰角拍攝,會讓捲翹效果看起來好一點,
所以看捲翹度時,我比較愛看「眼神平視」、
有側面照」與提及是否有用燙睫毛器的分享。

在看濃密、纖長度時,
則是看是否有素睫毛照」與完妝照是否有畫眼線
條件好的人隨便刷都有好效果,所以有素睫毛照才好評估真正的效果;
而完妝照若是搭配了眼線,濃密度一定會大提升~您說是吧~


--

以上就是幾個我看美妝分享照時的小要點。
(但寫這個可不是為了揪錯喔~分享是很可貴的~)
希望這幾點也能幫助大家降低買東西的失望率囉!

當然,
除了照片之外,文字說明、使用者的狀態以及
親自靠櫃試妝,也是很重要的不踩雷重點喔!

如果之後還有想到其它想補充的,
一樣會在《部落格裡沒告訴你的事情》中跟大家見面~

最後祝大家網路生火愉快:DDDDDD



。延伸閱讀。

部落格裡沒告訴你的事情還有.....

腮紅超顯色!一不小心就「暴衝」該怎麼辦?
http://shockisgood.pixnet.net/blog/post/41682079
「敲一敲,刷一刷」乾淨眼妝這樣來!
http://shockisgood.pixnet.net/blog/post/41511070
--

Hi~Shockisgood的FB粉絲團開張囉!歡迎光臨!:D

arrow
arrow

    shockisgo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